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作通讯》出版福建专刊《闽韵传承——福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本次专题联合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策划组织,系统梳理了福建省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省域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为统领,涵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多类型保护对象,呈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全面路径。内容包括名城的保护案例、古镇古村的活化经验,展现福建在城乡历史格局、传统风貌与文化基因延续方面的努力。我市《泰宁县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桂峰村:守护古韵 焕发新生》两篇稿件成功入选。

近年来,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多向发力,三项举措推进活 化利用。一是文化植入,活态保护。聚焦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建筑、场所,经“修旧如旧”原真性保护或意向性修复后,从名人足迹、民俗传承中提炼独特文脉,结合场景再造活化历史记忆,打造10余个公共文化空间。如将状元邹应龙后裔祖屋 打造为状元文化展示馆,城隍庙旧址经意向性修建,成为民俗 文化大舞台等,既承载往昔故事,又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载体,持续焕发生机活力。二是文脉为魂,业态焕新。通过“公认民养”机制,实现街区活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县政府统筹资金完成一批古建筑修缮,由乡镇、县直单位认领,确定场馆特色主题后引入第三方运营养护“活化”,形成“政府修缮,单位认养,市场运营”路径,打造特色餐饮、古风民宿等40余家新业态和“泰宁晚茶一条街”等5条特色文化街区,实现“以用促保,以业兴城”的活态传承目标。三是共建共享,协同共治。机关单位作为责任主体,与原住民建立“一古宅一单位”挂包帮扶保护机制,开展古厝安全隐患消除、居住环境整治、特色文化挖掘等“一户一策”帮扶活动。通过“政府引领、单位下沉、责任到人、政策赋能、多元共治”模式,实现“老宅活化、街区提升、民生提质”有机统一。

桂峰村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使村内文物、历史建筑、古街古巷、传统格局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均得到有效延续,突出体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桂峰村将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农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耕农事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业态,有效激活了乡村活力,促进了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4030261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