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我局2004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2005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狠抓城建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投资软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档次和品位,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持续发展,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整体水平。
(一)强化责任,齐抓共管,落实争创文明城市各项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吸引力、竞争力,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提高考评指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向寻找突破口,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通知》下发和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之后,我局高度重视,即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分解表》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建设行业的实际,制定了“三明市建设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项目分工和责任措施,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城市建设与管理组的牵头单位,在抓好市政设施、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工地管理、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面貌整治、改造、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指挥部其他小组的工作,及时提供资料,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二是突出重点,开展整治。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紧紧围绕事关群众生产、生活难点问题和提升城市档次、品位,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部分社区、街道污水不通、路灯不明、道路不平、卫生脏乱等问题,实行突击性的专项整治与经常性制度建设相结合,开展城建管理和市容市貌的集中整治,依法管理,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三是加强核查,提高指标。针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指标存在部份仅达B类标准或C类标准以下等问题,认真寻找薄弱环节,加大力度,挖掘指标提高的潜力,力争考评指标在量的提高上有新突破。经过一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部份A类指标又有所提高,部份B类指标达到A类标准,部份C类指标达到B类标准。目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70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8.21标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1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2%)、绿地率(37.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1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84%)、城市污水处理率(60.27%)及主要街道和重点地区面貌、无障碍设施、主干道设施、街巷基础设施、公交站点布局等考核指标已达到或超过A类标准。
(二)狠抓项目,加快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壮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要求,着力把实施“南拓北扩西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工作来抓,围绕城市“水气路桥厕场”等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热难点问题,充分利用开发银行贷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通过加快环境绿化、路面硬化、市容美化、街区洁化、夜景亮化等“五化”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城市环境建设的亮点,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让群众得到实惠。一是拉大城市构架,抓好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重点实施了“北扩”高速公路连接线入口处的东新六路、兴园二路、兴园三路、工业北路,“西进”的长安路至小蕉公路连接线等城市道路建设及东新五路大桥、西江滨南路、白沙路、工业南路项目建设方案、施工图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动工建设东新五路大桥。推进市区路网改造,实施并完成了江滨北路、新市北路(东新四路至五路段)、新市中路、新市南路、江滨南路等道路砼路面、路灯、人行道及公交站点、站牌的铺装和改造。至年底,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长度达15.1公里,面积13.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500万元,为历年道路建设改造最多的一年,有效地提高了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道路交通能力。二是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重点在提升绿化景观档次上下功夫,形成精品,更具特色。新建东新六路高速公路入口处面积1.2万平方米景观绿地,与连接线立交连为一体,为市区增添了一处供休闲、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改造沙溪两岸绿地“八景”中“幽篁风韵”(中山公园)、“碧波映红”(悬索桥东岸两侧)、“桂馨月明”(西江滨公园梅列大桥以北)等三个景区景观,做好园路、花坛、小品、雕塑的建设和植物配置,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同步;改造麒麟山公园林相,增植植被4230平方米,乔灌木1.38万株,进一步增强公园植物多样性景观效果。同时,参加分别在深圳、泉州举办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中国园林盆景博览会,我市承建的体现三明人文特色风貌的景点“活水园”和送展的盆景作品,获得了“城市人民政府优秀奖”、“室外造园综合银奖”、“园林建筑小品单项奖”和盆景铜奖,名列全省参展城市第二。三是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新增二辆大型洒水车,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区主街道洒水处理(环境敏感区粉(烟)尘污染治理分项目之一)工程;新建新碧路、列西垃圾中转站及公厕;配套完善江滨北路、新市北路、列东街、东新五路等四条道路300套国际标准型分类废物箱的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市区环境质量。同时,狠抓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后期工程建设,兴建了垃圾处理场大型机械车库。四是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成立了“市建设局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和单位的奖励办法。年初以来,推出了“明湖儿童乐园”、“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三明市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引资改制扩股”等项目,实行对外招商。三明市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分别引入了福州、福清客商资金共1000万元,对企业进行增资扩股改制,力求做大做强。企业经过引资改制,由集体所有制变更为由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资质由三级提升为二级,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规模开发,加强管理,促进房地产投资与消费增长。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把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做大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引入“盘活存量土地,搞活房地产市场”和“以房带路,以路促房,路房结合”等经营城市理念,把土地资源利用和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产业化,聚集民间资金,培育建立房地产市场,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一是大力实施房地产开发建设。市区房地产开发以明珠花园、三明影剧院改造、荣王新村、逸居花园、龙岗小区“水榭坊”、三明大厦续建、怡景花园、乐意花园、明辉花园南三小区、富文、富岗新村改造、三钢、三化住宅区,永安市以五州第一城、御景花园、桃城花园等新区,沙县以西园小区、华山小区、翠绿山庄小区为重点,实施商品房、集资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促使全市房地产开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1至12月份,在财政未投入的情况下,全市房地产完成开发投资12.33亿元,施工面积227.92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125.63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37%、19%和85%;其中:市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3亿元,创历史新高。数据表明,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具有投资增幅明显,投资量主要集中在市区、永安市和沙县;住宅投资、施工和新开工面积分别占房地产开发总投资、总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的72%、69%和71%;空置房面积下降40%;房地产企业自有资本率提高等特点,有效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推进房地产一、二级交易市场运作,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领域。实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全面放开城市、城区住宅二级市场,进一步简化二手房上市交易手续。同时,会同市物价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指导三明市区房地产交易价格的意见”,为消费者、投资者及其他群体及时、准确了解市区房地产交易市场与交易价格的变化情况提供便利。至年底,房地产交易总成交9485起,成交面积103.13万平方米,成交金额8.89亿元,其中房改房上市交易2412起,面积19.5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52亿元;房地产抵押面积480.8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29.37亿元。同时,成功举办`2004三明市房地产家居产品展销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三是狠抓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年初确定的在省安地块和三元富岗新村分别筹建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0套建筑面积2484平方米廉租房的目标,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拆迁征地等前期工作,廉租房建设于6月底正式动工,现已完成工程的主体封顶,并进入全面的内外装修阶段,预计春节前可竣工交付使用;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完成小区整体规划设计、项目用地等手续,拆迁工作会同三元区法院经过反复的思想动员及协调,并给予系列的优惠条件,承租户基本同意搬迁,预计年内可部份动工建设。四是开展纠正和处理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工作。认真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以“排查调处、标本兼治、规范行为”为原则,会同市监察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部门,成立了“三明市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领导小组”,制定了“三明市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工作方案”,向全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并对全市城镇拆迁房屋侵害居民利益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开展项目督查,组织督查组下县检查,全面清查了国务院新《条例》实施以来的市区15个办证项目和各县(市)72个发证项目及2003年以来来信来访案件纠正的落实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受侵害。至今,全市未发生拆迁中的恶性事件,社会基本稳定,受到了省政府检查组的肯定。
(四)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提高建筑业行业整体水平。
紧紧围绕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和工程质量安全“保底线”目标,加大建筑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建筑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意识,开展“清欠”工作,努力提高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使建筑业企业在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一是加快建筑业改革步伐。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做大做强企业”目标,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按照“先易后难”和“分类指导、一企一策”的原则,分批分期对建筑业企业进行改制。今年,市区重点对市建公司、市工程建设公司等二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完成了企业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企业财务审计、企业改制方案、企业职工安置方案等改制的前期工作;目前,进了改制的攻坚阶段,重点协调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千方百计筹措改制成本资金,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稳定职工的情绪。同时,进一步加强改制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企业资质就位和普级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20家国有、集体建筑企业,已完成改制任务7家,全面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2家,占需改制企业总数的45%,为明年我市实施建筑业企业全面改制和部份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奠定了基础。二是继续开展建筑市场秩序的整规活动,强化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把好招标文件报备关、审核关,依法对工程开标、评标和定标以及招标情况等各环节的行政监督,做好招标代理机构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建筑市场的开放度,较好地保证全市建筑业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竞争。至年底,全市工程招标项目237个,总中标价86237.51万元,其中市区招标项目51个,总中标价37340.5万元。从市区工程招标情况来看,应招标工程100%进入有形市场交易,标价下浮适中,平均下浮率10.63%,并有扩大的趋势。加大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资质管理为手段,按照“控制总量,优化队伍”的原则,做好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咨询、核查、申报工作,严格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着力培养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今年,完成批办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招投标代理机构及质量检测单位的企业资质年检92家,提高了建筑业行业的技术含量。三是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和工程款工作。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把清欠工作当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大事来抓,会同工会、劳动、计划、工商等部门成立了“市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开展拖欠情况的调研,向施工企业印发了《三明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调查表》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工程款偿付情况报表》,定期每月一报。同时,加大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宣传,印制了“劳动市场管理规定”、“工伤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国家关于劳动用工法律、法规宣传材料,在农民工中广为宣传。在清欠工作中,采取了工地抽查、现场督促、深入核查等措施,协调施工企业及业主单位做好清欠工作,制定还款计划,承诺还款时限,并以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强化清欠工作的落实。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偿付拖欠农民工工资9801.05万元,偿付拖欠工程款4917.35万元,分别占全市总拖欠款的91.7%和15.7%。四是狠抓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把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贯穿于建设工作的始终,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坚持每季一次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督促检查年度建设行业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并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培训和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一线生产人中自觉维护安全生产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高处作业、施工设备、文明施工为重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依法行政,发出整改通知书242份,强化安全管理。施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推行建筑材料见证取样制度和工程质量评优制度,狠抓工程质量的现场监督和监理,努力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到每一个工程、每一道工序。至年底,受监单位工程31个,受监面积13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22亿元,监督面达100%。
(五)狠抓重点,整体推进,大力实施村镇建设。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建设富裕型小康村镇”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14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省定试点小城镇,20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及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镇建设,增强重点镇及试点住宅小区人口聚集、产业繁荣、小区发展的功能,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发展。一是加强重点镇和试点住宅小区管理。建立科学的动态跟踪测评机制,实行“进展情况通报,淘汰和奖优”制度,推动重点镇和试点小区尽快完善,发挥功能和效益。通过动态跟踪测评、奖优罚劣制度的推行,今年我市永安市大板小区、泰宁县金岁小区、尤溪县三丰小区等三个住宅小区被省建设厅列为省级村镇住宅小区试点,目前,全市有23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进一步扩大了村镇住宅小区的试点规模。二是强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广泛开展传统民居在村镇住宅试点小区建设的运用研究,为农民自建住宅提供村镇住宅建设标准图,促进村镇建设向美观、实用、安全的方向发展,提高村镇建设档次。三是加强村镇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定期举办村镇建设个体工匠培训班和技术讲座,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村镇工匠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提高房屋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四是做好全省村镇住宅小区试点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向省上推荐一批村镇建设工作扎实、富有成效的村镇试点小区,并总结经验,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五是积极向省上争取村镇建设资金,得到了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的支持,今年省上下拨补助款13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村镇建设的发展。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市14个重点镇,23个试点住宅小区,新建村镇住宅面积21.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万平方米;完成村镇基础设施投资2760万元。
(六)转变观念,规范运作,大力开展效能建设。
始终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大事来抓,树立审批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努力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着应清尽清,应减尽减,应放则放的原则,在上年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对审批审核项目进行清理,全系统原有106个审批事项,至目前仅保留40项,下放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核项目13个。保留的40个审批项目,有28个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有效地简化了办事内容,极大方便了群众。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包括限时办结制、“窗口”负责制、分管领导责任制和对“窗口”工作人员监督制等内容的“市建设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各环节运作。同时,建立与《行政许可法》相适应的内容包括统一受理和统一送达制度、听证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以及在行政许可审查过程中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意见暂行规定等行政审批程序。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把建设工程项目报件备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城市道路挖掘审批、城市道路占用审批等八项审批事项列入市政务中心网上预审项目。同时,整合“窗口”资源,对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性质相近的市城监支队、区建设局、市建设局等三个建设“窗口”进行合并,使建设项目做到一个窗口收件、一个窗口办理、一个窗口送达,进一步提高审批事项办理的时效,确保“窗口”工作高效运作。今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窗口共受理办结审批审核事项355件,办结率100%;按规定需要1664个法定工作日,实际为590个工作日,节省1074个工作日,办事时限缩短了65%以上。建设“窗口”在联办联审监督卡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始终保持“示范窗口”称号,多次被评为“优胜窗口”、“文明窗口”,树立了精干务实,服务一流的“窗口”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设计突出重点创特色,显示个性提升档次的手段还比较落后,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不快、档次不高。
2、城市建设拆迁难度大,成本高;新区开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无法投入大量资金配套完善,使新区开发建设一时难以形成规模,直接影响了开发建设进度。
3、建筑业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竞争力弱,历史包袱沉重,企业改制成本难以筹措,使企业改制工作一度受阻,进展缓慢。
三、2005年主要工作思路
2005年是“十五”计划最后一年,对“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城市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市区、做强产业、做优环境”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建筑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努力增加城市建设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并提出“十一五”项目建设初步设想。
(一)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道路网建设。
重点建设连接新区主要交通干道,衔接城市内外交通,拓宽市区主要道路,连接主次干道,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路。
2005年计划安排东新五路大桥、白沙路、西江滨南路建设作为在建重点项目;工业南路、长安路作为预备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动工兴建;贵溪洋路网、翁墩立交桥、西江滨北路徐碧铁桥至碧口段作为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年内完成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东新五路大桥、白沙路、西江滨南路、工业南路、长安路续建作为在建重点项目;翁墩立交桥、贵溪洋路网、西江滨北路徐碧至碧口段作为预备重点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并完成。
(二)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优化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
重点实施环境绿化、路面硬化、市容美化、街区洁化、夜景亮化等“五化”工程,尽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风貌。
1、城市园林绿化提升
2005年计划安排改造梅列大桥西交通岛、列东大桥西南端闽升楼小广场、东新六路交通岛、城关大桥东端桥下场侧绿地等景观;提升三元民俗园(城关大桥至南城门)、“古榕思源”(西江滨公园)、“桂馨月明”(梅列大桥以北)、“碧波映虹”(悬索桥东岸两侧)、“藕香花淑”(悬索桥西岸两侧)等“沙溪八景”五个景区的景观档次,片植大树,拓展疏草地,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及雕塑小品配套完善;兴建动物园草食兽区;续建明湖乐园,增设园内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建设西江滨北路(碧口段)、台江滨河绿地、锦屏公园(贵溪洋)、西山公园(台江)、陈大中心公园、荆东生态园(学院后山)、绿茵园(宏明塑胶至东霞桥)、三明植物园(陈大金丝湾)、小蕉风荷园、列西龙泉山公园等绿地,扩大城市公共绿地。
2、街区路网改造
2005年计划安排工业中路、西江滨北路(水泥厂至徐碧铁桥)、列东街(东新四路至五路)、东新一路等道路改造作为预备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并完成。现正进行施工图设计。
3、环卫设施建设
2005年计划安排建筑及工业垃圾填埋场建设作为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年内完成选址、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动工兴建并完成。
4、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长58公里)、城市排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作为预备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并完成。
5、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2005年计划安排徐碧公交停车场扩建、东霞公交停车场新建作为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年内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动工兴建并完成。
6、城市燃气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LNG工程(天然气应用)作为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开工并在2009年前完成。
(三)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拉动经济增长。
在适当旧城改造同时,按照“南拓北扩西进”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新区的开发,扩大城市规模。
2005年计划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亿元。市区重点做好碧口小区、高源生态别墅区、省安小区、温州服装城及立丰印染地块、梅列区政府地块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实施并完成城市会展中心、贵溪洋片区、龙岗小区、明辉徐碧小区及胶合板厂地块等项目开发的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市区重点做好2005年已开发的碧口小区、高源生态住宅别墅区、省安小区等项目续建,并开工建设贵溪洋片区、城市会展中心、胶合板厂地块等小区。同时,以三泉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对台江“一河两岸”进行全面开发,形成规模。
(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建筑业及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市区建筑业企业在继续做好市建公司、市工程建设公司等二家企业改制的同时,启动市建一公司企业改制工作,并实施市建筑设计院、市工程监理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市解困房开发公司等四家事业单位的改革,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各县(市)建筑业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督促改制企业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出让、职工安置及经济补偿等改革重要环节,要公开方案和标准,规范操作,维护国家、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稳定促发展,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建筑业企业的改制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