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召开“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时间:2018-10-29 08:40
   

  10月26日下午,三明市召开“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相关情况。

   

  市政协副主席、市住建局副局长朱一勤,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冬,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义丰,三元区委常委、副区长周庆裕,梅列区政府副区长杨善言出席新闻发布会。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洪华堂主持新闻发布会。

   

  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东南网等省直主流新闻媒体,三明日报、三明广播电视台、三明网、三明侨报、三明新周报等市直新闻单位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市政协副主席、市住建局副局长朱一勤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三明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2017年7月12日,国家住建部将三明市列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我市从2017年10月20日起正式启动“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开展了为期100天的百日攻坚行动,以百日攻坚为基础,以打造“现代山水名城”为目标,持续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规划 

  2017年12月28日,省内外知名专家评审组通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三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完成了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及公共停车系统提升、沙溪一河两岸文化景观修复与提升、城市公共绿化系统的修复与提升、山河廊道与山前地质综合整治等五个专题编制,规划了总投资95.5亿元的107个项目。 

  规划的实施,开启了三明市打造现代山水生态名城的新路径、新局面,开启了全面统筹水、土、气生态修复和市政、交通、文化、教育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修补编制的总体规划实施。同时,三明做为典型的“两山夹一水”山地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业而立市的中等规模城市,三明市的“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对全国“城市双修”具有示范意义。

  新生态 

  在“城市双修”工作中,三明坚持对市区水、土、气同治同修。在山体方面,对市区所有地灾隐患和水土流失点进行全面专业排查,对查明的隐患点百分百全覆盖整治。

  在水体方面,针对山河通廊受阻隔,山、水、城缺乏有机融合问题,开展了市区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启动了东牙溪、贵溪洋、小溪水系整治及生态湿地公园规划。三化所有生产线全面关停,减少废水排放700多万吨。沙溪流域市区段水质持续改善,沙溪斑竹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为“优”; 

  在大气方面,突出提升大气质量,推进三钢大气污染治理,完成了三钢大气污染4项治理工程,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6%,位居全省首位。 

  新环境 

  沙溪十里文化景观提升工程融入朱子文化,建成了四贤文化廊及园林景观配套设施;城市绿道全线贯通,沙溪东岸10公里自行车道建成通车,公交自行车投入运营;教育设施补短板建设工程正在实施总面积3.2万平方米、新增2320个学位的5个教学综合楼项目;三钢生态旅游工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搬迁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盯牢城市短板,以“山水名城,美丽三明”建设为己任,着力破解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循序渐进改善和营造市区新环境,努力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城市,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立足好山好水,挖掘特色亮点,打造自然生态又便民的城市公园;

  市区绿道连接线改造提升,让居民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能到达绿道,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活动场所;

  大力推进老工业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住宅加装电梯等,亮灯工程、新市路改造等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双修”主要经验做法 

  以上率下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王宁书记亲自指导我市“城市双修”工作,时任省政府洪捷序副省长带领省住建厅领导、专家对我市“城市双修”工作问诊把脉,提出建设性意见。

  市四套班子领导召开百日攻坚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总协调人亲自指导“城市双修”工作,坚持巡查、坚持推动,并走遍所有项目现场,一线听汇报,一线抓协调,一线促落实,一线抓督办。

  梅列、三元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每个项目都确定1名处级领导挂包项目,形成“一个项目、一个挂包处级干部、一个工作团队”的攻坚阵势。

  挂图作战 

  市指挥部一办六组实行“每周一例会,每旬一调度,每月总推进”工作机制,督查每天的项目进度、问题解决情况和干部的作风。各责任单位加强项目调度,建立挂图作战制度,倒排序时进度,滚动上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做到“每月计划上墙、每周指标上墙、每日任务上墙”,把目标深化到一线、落实到一线,调集人力物力财力,紧盯目标不放松,全力施工赶进度。

  营造氛围 

  通过三明日报、三明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辟“城市双修”新闻报道专栏,以正确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责任单位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介宣传项目动态,充分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双修”工作的认知度、认同感与参与感。指挥部办公室坚持每日一简报,每周一总结,解读“双修”新理念、报道项目新动态、交流工作新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攻坚氛围。

  强化保障 

  市、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通力协作,确保规划、资金、审批、用地等要素保障。市规划局进一步深化“城市双修”总体规划成果,市住建局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市行政服务中心制定《关于开设绿色通道做好“城市双修”审批服务的通知》。国土部门优先保障“城市双修”项目建设用地。市、区两级组织部门突出一线考察激励机制。市效能办对项目开展“一月一督查”。

  今年“城市双修”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城市双修”攻坚战,延续“百日攻坚”期间好的势头,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生态山水城市、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在去年实施20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又实施47个项目,总投资63.6亿元,从市政基础设施、教育设施补短板、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和景观风貌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从城市水系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和地灾环境修复等方面加强治理,提升中心城市宜居水平。

  目前,各项目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市区首个公共停车库投入试运行,新增90个停车泊位。完成市区7座新建公厕、13座改造公厕建设和20座公厕开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公共厕所服务水平。完成250辆渣土运输车及农用车密闭改装,新增洋溪镇、格氏栲森林公园、三明学院等5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两区共完成立面改造21个改造点约3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中心城区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完成了新市路提升改造、学区路、贵溪洋规划五路和八路,东新六路排洪涵洞改造,完成了20个地灾隐患点治理、26个住宅小区的路灯提升改造。 

  三明市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三明是中国绿都,林业用地面积28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森林面积2646万亩,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享有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我市于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明市是一座上世纪50年代创建的新兴工业城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上新台阶,凸显山水园林城绿化特色,近年以来,城市园林绿化总投资3.33亿元,完成民俗文化园、四贤文化廊、闽学文化广场、后山绿道、绿地公园、植物园、沙溪两岸江滨公园改造提升、沙溪沿河自行车道等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三明最核心的竞争力”的生态文明理念,突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初显,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7%,绿化覆盖率达到44.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1平方米。 

  历年来,我们不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一是加强各类园林绿地建设,提高绿地总量。 

  沙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巩固已有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倡“文化建园”,融入红色文化、民风文化、客家文化、工业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着重拓展环城一重山郊野生态绿地建设,特别是通过郊野绿道的建设,将东面环城一重山联系起来,拓展市民休闲健身的空间。同时,结合老城区用地布局调整,见缝插绿,建设一批社区微园,增加园林绿地60多公顷,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利用山水格局,统筹城乡生态空间,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建设充分利用绿环、绿道、绿廊等,将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社区。2017年荣获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山体、水体和废弃地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被评为32个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 

  三是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近年来,加快南三龙铁路等外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国道205线市区过境线至三明站连接线、列东污水处理厂搬迁扩建、市区公共自行车道、新市路道路提升和交通改善工程等项目,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便民服务、居家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0.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绿色建筑比例达59.7%,节能建筑比例100%,并逐步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 

  四是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我市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三明市绿线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划定了61处绿地绿线,对绿线控制范围内的各区位的坐标和方位进行了详细划定,并向社会公布。根据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三明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2-2030)》,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南拓北扩”拓展,依仗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有序推进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郊野生态绿地等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基本形成了“内外两环、沙溪一带”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五是稳步推进“十三五”园林绿化重点建设项目建设。 

  围绕《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先后完成了河东生态休闲带、三明城市绿道、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民俗文化园、四贤文化廊、闽学文化广场、后山绿道等公园绿地,碧桂园后山、三钢等防护绿地、以及郊野生态绿地建设,新增园林绿地面积60余公顷。

  六是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地处山区丘陵,建成区四面环山、沙溪穿城而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用地紧张,约占建成区用地的三分之一,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对我市十分重要。我市认真贯彻建设部《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立体绿化、广泛应用乡土树种、严禁大树移植、提倡低成本,低维护园林绿化建设等措施,大力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尚未发现违规改变绿地性质、毁绿占绿,以及随意砍伐移植行道树、破坏古树名木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我们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已近20年,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的美丽三明,统筹推进生态城市、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生态景观、生态流域、生态家居建设,致力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让百姓共享绿色福利。

   

  在发布会上,有关单位负责人针对“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现场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记者提问 

  福建日报记者提问: 

  我们广大市民想必也十分关心咱们“城市双修”工作,请说明一下我市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意义和后续的举措?

   

  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冬答复 

  开展城市“双修”,是补齐城市短板、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启三明市区打造现代山水生态名城的新路径、新局面。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城市短板、城市病问题凸显;另一方面,过去城市的区块规划、单元控规,在城市建设中不规范、不完整、不科学,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城市发展的新理念,2017年市区通过了《三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梳理了总投资95.5亿元的107个项目,并实行动态管理,对标调整。到2020年底,我市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和省上城市建设标准,开启了三明市区打造现代山水生态名城的新路径、新局面,引领三明市区城市建设更规范、更科学、更生态。

  二是对全国“城市双修”工作具有示范意义。全国58个“双修”城市,我市是唯一一个山地型中等规模因工业立市的城市,我市开展“城市双修”对城市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城市修补方面,突出绿色宜居,在生态修复方面,突出水气同治,凸显我市特色。

  三是市委市政府遵循民意的重要举措。是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主动作为的举措,我市的“双修”工作,从规划开始,就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项目的实施更是遵循民意,着力改善民生,如自行车道建设、公厕革命项目、人行道照亮工程等。

  下步为持续做好我市“城市双修”工作,一是滚动管理,持续推进。在持续推进规划方案中的107个项目建设,并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强化项目组织建设。

  二是遵循民意,实事求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城市双修”项目规划初期就充分征求老百姓的建议,让群众获得更多参与感、获得感。

  三是高位推进,全力保障。在去年百日攻坚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再次专门部署了“城市双修”,继续以余红胜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强化组织保障,进行“双修”规划中期评估,在资金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推进“城市双修”建设。

   

  三明日报记者提问: 

  三明市“城市双修”建设已经实施两年,“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的龙头引领效应已经开始逐渐呈现,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并参与“城市双修”工作,请介绍一下三明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的情况。

   

  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义丰答复 

  三明市开展“城市双修”规划建设,是贯彻省委全委会议和市委全委会议精神,围绕市政、交通、教育、卫生及养老等城乡民生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补短板,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到2020年底,我市市政、交通、教育、卫生及养老等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和省上城市建设标准,“城市病”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有效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

  我市具有典型山地型中等规模工业城市特点,“城市双修”工作于2016年年底启动,2017年7月被列入全国58个我省4个双修试点城市之一,12月中规院即完成了三明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围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大主题,五个专题,十个方面的内容,建立了107个约95.5亿元的项目进行动态实施。

  2017年10月我市即开展了“城市双修”示范项目百日攻坚行动,2018年继续推进“城市双修”47个项目建设,重点在“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大“城市双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山水名城”。

   

  三明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请问“城市双修”行动开展以来给三元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三元区委常委、副区长周庆裕答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元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区拓展方面,我们以“规划主动作为,建设主动参与,管理主动担当”的姿态,抓住动车站落户三元的契机,不断加快南部新城核心区建设,目前台江—东霞片区建设已初显雏形,城市总体面貌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

  但由于我区第一轮旧城改造开始时间较早,许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条主次干道立面风格陈旧,部分临近山体社区还存在地灾隐患。为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2017年以来,我区积极响应市里号召,将“城市双修”行动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在资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花小钱办实事”,一年多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一是城市有了新颜值。我区共完成立面改造、公共空间改造3.5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裸房65处,规整空中管线60处。特别是崇荣路、三元街、江滨路等立面改造完工后,中心城区形象和品位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是群众有了获得感。市一建后山、恒大御府周边等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20个地灾点陆续完成整治,近20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公路新村等7个社区路灯安装工程顺利完工,点亮群众幸福路;东霞社区有效拓展提升了中心广场,文笔山等城市周边小公园、富兴乐龄家园等项目竣工为群众添设了休闲活动场所,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是发展有了新理念。在“城市双修”项目推动过程中,我区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立足三元实际,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比如在“厕所革命”推进中,我区以打造“绿色”、“环保”实用性公厕为出发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所有公厕做到外观格调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并与周边景色和谐,今年实施的28个厕所新建、改建项目有序推进,大部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明网记者提问: 

  请问“城市双修”行动开展以来给梅列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梅列区政府副区长杨善言答复 

  “城市双修”工作是新时期提升改善城市发展功能布局的总抓手,是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城市规划建设成效显著,有效优化了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

  一是实实在在改善了城市面貌。实施了瑞云山整体景观提升及迎宾馆周边提升等示范项目建设,将“生态修复”的理念植入绿地建设,在解决生态问题、满足民生需求同时,提升了城区景观形象。积极推进劲松路、图书馆绿道连接线提升改造等示范项目,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半山绿道连接,将山林绿地融入城区,实现山水城融合的生态宜居城市。开展市区地灾整治民生工程,2017年“城市双修”工作开展以来,共完成地灾隐患点治理37个,有减少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成市区立面改造1、2、3期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建筑及街道形象,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公共空间。

  二是实实在在补齐了城市短板。聚焦“停车难”问题,完成东安立体停车楼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区停车位不足现状和“停车难”问题,优化了道路交通环境。聚焦“读书难”问题,实施教育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其中,梅列实幼贵溪洋第二分园、梅列实幼洋溪分园基本完成建成,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入学难及规模容量不足等问题,同时梅列实幼扩建项目项目、列西小学教学综合楼项目也已基本完成前期手续,计划年底前可动工建设,聚焦“路不便”问题,G205市区过境线至翁墩道口公路工程已建成通车,打通了市区至梅列经济开发区(小蕉开发区)便捷通道,进一步带动小蕉开发区经济发展。聚焦“如厕难”问题,开展厕所革命,2018年已建成公厕4座,完成改造公厕5座,开放内部公厕10座,为着力解决了市区公厕数量不足、卫生较差、布局欠佳等问题。

  三是实实在在规范了城市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宣传发动阶段,正逐步推进分类试点。开展渣土密闭运输整治攻坚行动,年初至今全市已完成密闭覆盖改装的重型自卸渣土车辆203辆,轻型农用车辆47辆,为有效预防渣土运输扬尘、抛洒滴漏、带泥行驶等污染城市环境行为的发生。实施龙岗夜市项目,将城区露天烧烤摊点及所有占道经营的夜市摊点统一集中到龙岗夜市经营,切实解决城区夜市摊点无证经营、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油烟污染等不良现象,维护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

   

  东南网记者提问: 

  建设园林城市以来,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哪些方面体现?

   

  市政协副主席、市住建局副局长朱一勤答复 

  我市不断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以来,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在加强园林绿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有序提升了园林绿化管养水平,出台了《三明市城市绿化养护考核细则》《三明市园林绿化养护操作规程》《三明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办法》《三明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规定》《三明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园林绿化管理制度。我们漫步在一河两岸江滨绿道,漫步在后山城市绿道,骑行在绿茵下的公共自行车道,时常可以看到市民在这里阅读、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碧水环绕、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新环境,让老百姓共同享受着园林城带来的惬意。

  目前,各个项目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见成效。市区首个公共停车库投入试运行,新增90个停车泊位。完成市区7座新建公厕、13座改造公厕建设和20座公厕开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公共厕所服务水平。完成250辆渣土运输车及农用车密闭改装。新增洋溪镇、格氏栲森林公园、三明学院等5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两区完成立面改造21个点、约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完成了新市路提升改造和学区路、贵溪洋规划五路八路以及东新六路排洪涵洞改造。完成了20个地灾隐患点治理和26个住宅小区的路灯点亮工程,让老百姓住得安心,照亮了老百姓的回家路。

   

  三明日报记者提问: 

  在我市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进程中,规划部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保障?

   

  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义丰答复 

  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前提也是保障。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严格依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条例等,对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等规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审批项目的建筑退线、退界、建筑间距满足相关要求。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实施“绿线”管理,对项目业主报建的规划方案进行严格审查,依据用地规划许可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许可,确保了规划绿地性质无任何改变,所有审批的项目均满足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绿线退让的要求。

  同时,严格执行《城镇绿化条例》,要求业主必须办理《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书》,对于未办理《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书》的项目,坚决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保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绿化率全部达标。

  此外,进一步推进建筑节能、城建档案规范管理,保障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督促指导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创建园林式单位,按照绿化标准,见缝插绿,绿化美化办公环境,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我市城市建设者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建设“山水名城,美丽三明”为己任,着力破解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生态城市、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生态景观、生态流域、生态家居建设,推动“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